知劲、折叠、懂劲 陈式太极拳的发力

陈氏之所以深受海内外武林界之推崇,我想其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松活弹抖、拿跌掷打 , 特别是松活弹抖的发力是其吸引众多迷的关键之所在.陈氏拳也正是以其独具特色的发力才奠定了其坚实的地位,可以说,发力是陈氏拳的重要风格. 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无论前辈太极名家还是当代陈氏太极高手都对其做过一些论述,但是在多年的训练及教学中,我发现如以"一身备五弓"论或"力由脚跟生,行于腿而主宰于腰,以腰为轴,运气于臂,行于手指"等理论来指导训练,总令人感到牵强别扭甚至有时竟令学员不知所措,那么能否在前辈高手们理论指导下以较为具体客观形象地通俗易懂的假想(即意念力)来有效地指导训练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在研习过程中,总结出陈氏太极拳发力时的几点假想.实践证明,这几种假想在训练中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试述于下,以就教于各位专家. (一)弹抖力:发力要求蓄劲时放松自然,周身相合,在发力一瞬间,犹如火星烧灼皮肤,猝然一惊,冷弹而出,干脆有力,而在推手当中也要求周身犹如触电,犹如火星烧灼猝然抖发,所谓"灵机一动鸟难逃"是也.陈氏太极拳发力皆以此为基础. (二)穿透力:发力时专注一方,意想发力点触胸膛,力透脊梁,将敌手五脏六腑全部穿透击烂,如掩手肱拳及各种肘法,凭借此种假想训练而出的发力,如在实战中将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推手时一定要注意武德,点到为止. (三)惊炸力:蓄劲时意想自身被钢筋水泥所封固,发力一瞬间将自身封固物全部崩飞,如裹鞭炮、顺鸾肘、披架子等. (四)刹车力:发力时如同汽车撞墙,快速有力,发力之后全身随即放松,犹如刹车.这种力在陈氏太极拳所有发力中都要求如此,发力之后全身随即放松即可作为蓄劲再连续发力,又能顺遂自如地承接下势而不产生断劲、丢劲或顶劲.

一、熟知拳式每一动的劲和一个式子的技击意识 , 弄明白从开始到定式完了式子要说明的问题及中心意识和方向角度与重心、劲的变化 。 二、要进一步知道在行功走架中劲怎么运用 , 重心如何随拳式转换及它们的感觉 。 逐渐由心指挥行功走架过渡到身上的行功走架 , 即所谓的身知胜于心知 。 三、在上两项练功得到的东西代到推手中去再把十三式学会熟练掌握运用 。 由行功走架知自己的劲 , 并掌握运用所得到的感觉在推手中应用 , 应用的感觉再带到行功走架中去对拳的劲遵照符合拳论地进行修改后再带回推手中升华 。 用这样反复的方法达到由知己知彼到心知身知 , 到初步懂劲 。 折叠 , 是很多家研究的话题和具体实施的劲 。 它是若干劲中的一种 , 应用广泛在动作中行拳推手无所不在 。 行拳时运用折叠柔而有物 , 推手有折叠劲法极妙 。 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劲呢?应用过程又如何?折叠好似叠被子把一个直的被子折过来叠过去这样一个劲 。 有一句话叫“折过来打回去”就是说的折叠 。 折叠论劲而言就是一个圆 , 他在接劲时可根据情况做平园、立园、斜园 。 劲即可顺时针又可逆时针在园中做化发动作 。 全面的看折叠可作八个面的化发劲 , 还可以上半圈化劲下半圈出发劲 , 他的化解来劲就是先顺接后折回 。 这一过程是接来劲入自身脚下在反出来送到发劲者身上的过程 , 整个劲的传导过程在发与接劲者之间形成一个圆 , 这个圆双方都可做360度任何角度只要是锲机正好就可用化发劲 。 好者接手即化即发 。 折叠是一个由不规辙线段组成的堕园或圆 , 它由无数个不定尺寸的半径弧段平滑连接而成 。 组成甚么样的圆是要根据二人两劲化解的情况而定 , 功夫好的可左右圆的形成形式 , 可在任意弧段化发 。 一般的讲接手化劲劲的圆弧变化是要根据接到的劲决定的 , 要根据它决定弧段瞬间阴阳变化 , 其中神意、劲力、身法、步伐整体而决定的 。 通过折叠这一手段与人劲合最终达到我顺人背的过程 , 这一过程的得到是拳综合素质体现的过程 。 太极拳用劲的过程是立体用意的过程 。 因此平时行功走架要培养折叠劲在拳架中的立体感觉 , 把折叠这一用劲形式有机的和太极十三式结合起来 , 以十三式为基础其它劲别为辅在推手、行拳知己知彼的互相呼应中做出更多的劲和更好的复合劲 。 拳论有云:“用劲久了豁然贯通”解释开来就是把各种劲通过行功走架、推手熟知运用上身 , 让各种劲的感觉在思想意识及动作行为在心灵深处和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来一次飞跃由量变到质变 。 高度的心知练久了达到身知 , 身知练久了胜于心知在这样情景下的贯通就是心与身的贯通 , 使练者进入太极懂劲的过程 。 身体质量、思想意识的进一步上升促使思想意识更进一步认识揣摩对理辩的更清楚 , 使思维意识及身体更进一步接近太极 , 再飞跃可能更进一步的阶级神明就是如此吧 。

推荐阅读